【經營困難】新巴城巴疫情下月蝕2500萬 開源靠3招暫無意加價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12/14 11:41

最後更新: 2021/12/14 12:25

分享:

分享:

譚利民接受TOPick專訪,討論兩巴長遠營運策略。(馮漢柱攝)

新巴/城巴(兩巴)股權易手逾一年,業務未見止蝕,母公司匯達交通行政總裁譚利民稱,疫情令兩巴每月虧蝕逾2,500萬元。他坦言兩巴營運具隱憂,包括疫情打擊、東鐵即將通車過海;也要斥資引入新能源巴士,配合政府減碳目標。

要扭虧為盈,譚利民提出三個開源方向,諸如加價、政府補貼,以至開拓票務以外收入,匯達交通正跟政府溝通,但現階段無意再申請加價。

疫情打擊兩巴業務,譚利民(Adam Leishman)接受專訪時指,儘管投資者已投放約3.3億元,但兩巴營運帳目仍見紅。受疫情影響,近來每個月仍虧蝕約2,500萬元。他續指,兩巴未來營運充滿挑戰,其中疫情重創賺錢能力最高的機場巴士,客量大減。

匯達交通今年中已宣布,去年機場及陸路口岸路客量,較疫情前大跌逾90%。翻查資料,這批路是兩巴主要收入來源,其中2019/20年度僅得這項專營權獲利,如這批路收入再減,兩巴更難轉虧為盈。

譚利民又指,盈利能力第二高的過海巴士線,明年夏季東鐵通車過海,客量或有影響;另外,為配合政府減排政策,未來要花費大筆資金更換車隊,滿途挑戰。他指面對虧蝕和不利因素,兩巴需要提升服務水平,才有助客量上升,但現時財政緊絀,未必夠資金改善硬件。

兩巴現正和政府洽談,盼尋求共識,改善公司財政。譚利民認為,較有行方法有3個,包括檢討票價、政府提供資助,以及開拓票價以外的收入。他解釋指,傳統做法會透過加車費,抵銷投資帶來的額外支出;但若單靠調整票價,票價就會大幅上漲,雖然這是可行選項之一,但兩巴無意現階段申請加價。

至於由政府提供資助,在英國和新加坡有豐富營運巴士企業經驗的譚利民指,在全球很多城市,政府都會投資公共交通,「原因在於帶來的好處大於成本,如可改善空氣質素、提升市民生活水平等,現在也許就是時候(政府提供投資或資助),世上很少巴士公司是純商業運作,這方面香港是獨特的。」

至於票價以外的收入,譚利民表示,「來港上任一年來,我觀察到港鐵車站內的顧客體驗很好,當時我就想,為甚麼巴士站不可提供相等水平的服務?」他表明,如未來能順利引入潔淨能源巴士,則巴士站內的空氣和噪音污染有望減少,屆時就會更善用巴士站空間,令現有資產帶來更大收益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一文看清「港版健康碼」登記注意事項:https://bit.ly/31pGndZ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陳梓蔚